壓瘡虐你千萬遍?別慌,益陽市第一中醫醫院為您制定獨特愈合方法
病例一
患者鄧某,80歲,大面積腦栓塞中度昏迷,在上級醫院住院時發生壓瘡,并且已經行清創處理,入院時患者左側臀部lll期壓瘡:大小4×3㎝,深1.5㎝,同時合并多瘺道形成。患者多重耐藥,傷口感染控制差,康復針灸三科曾梅芳主任邀請多科協作治療。請肛腸科蔡斌主任會診指導后行雙瘺道開通引流手術。
經過兩個月不間斷換藥、沖洗等炎癥控制良好,但傷口生長緩慢,科室決定調整治療方案,改用紗布浸潤濕潤燒傷膏和特制生肌中藥藥膏交替使用,填充瘺道、覆蓋傷口促進藥物吸收,同時內服中藥益氣活血,補脾生肌。
三個月后,患者原發傷口部位逐步愈合,但瘺道愈合緩慢,在不繼續擴大創面基礎上,予以自制輸液軟管瘺道內給藥及沖洗,瘺道外加壓包扎,使瘺道上下壁緊緊貼合,促進肉芽生長,患者瘺道逐步緩慢愈合。前后經過九個月時間,患者lll期臀部壓瘡合并多瘺道終于愈合。
f2o?zZI??x???4?z?)?w??8Gc?_??b??$?%??3:?z???w?`!???教授開中藥固本培元,調理體質,很快患者足底、踝部、臀底部的壓瘡愈合。
一、什么是壓瘡
壓瘡又稱褥瘡,是由于身體局部皮膚長期受壓,影響血液循環,導致皮膚和皮下組織營養缺乏而出現損傷、潰瘍甚至壞死。本身不是原發疾病,大多是由于臥床患者未經良好護理而造成。多好發于受壓的骨骼突出部位,如骶尾骨、臀部等。若不及時處理會增加患者痛苦、加重基礎病情、延長病程,甚至可引起敗血癥而危及生命。
二、壓瘡的發生原因
1.皮膚長期受壓:常見于臥床、坐輪椅等長時間不改變體位者。
2.皮膚受到摩擦:皮膚和衣服、床上用品產生摩擦。
3.汗液、尿液及各種滲出物、引流液、糞便的刺激:影響皮膚的防御功能,從而容易發生壓瘡。
4.營養不良:日常飲食中缺乏熱量、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不能維持皮膚健康及預防組織被破壞。
5.年齡:70歲以上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現行動不便,皮膚更脆弱,更容易受到損傷。
6.基礎疾病:糖尿病、外周動脈疾病、腎衰竭、心力衰竭、多發性硬化癥、帕金森病等可影響血液供應、造成運動能力下降,從而使患病風險增加。
三、壓瘡的預防及護理
1.臥床患者每兩小時翻身一次,有紅斑時翻身時間應明顯縮短,翻身時應避免拖、拉、推等動作,以免擦傷皮膚。
2.保持床面整潔,保護骨突部位,要采用適當的臥位姿勢,并加軟墊,但要注意局部過分墊壓反會增加皮膚壓力,須避免,可將壓瘡預防制劑涂抹于壓瘡易發區域,以促進局部微循環,預防壓力性壓瘡。
3.注意皮膚清潔衛生,保持皮膚干燥,避免皮膚過度暴露,體重過大也是造成壓瘡原因。
4.選擇合適的床,應用氣墊床并定時按摩受壓部位,有助于預防壓瘡。
5.取舒適正確臥位(30°側臥,床頭抬高不超過30°),坐位初期不超過30-60分鐘,每15-30分鐘要將臀部抬離15秒,適當的椅墊對預防壓瘡有重要意義。
6.保證充足的營養,補充適量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有助于提高皮膚對缺血的耐受性,有利于構建新組織和促進創面愈合。
7.使用便盆時不可硬塞硬拉,應注意抬高臀部,輕輕放置,勿讓患者過久坐在便盆上。
8.不得按摩骨突壓紅部位;不得使用氣圈類裝置;不得使用烤燈;不得頻繁、過度清潔皮膚。
9.積極防治并發癥包括痙攣或攣縮、感染和水腫等。在感染或其它疾病狀態下,皮膚對壓力的耐受性有所降低,故需要縮短翻身或改換體位的時間間隔。
目前我院康復針灸三科中風病人并發壓瘡治療的患者均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式,并以中醫治療為主,辯證論治,采用內服中藥+中藥外洗+自制生肌膏傷口換藥+聯合多學科協作,打破了傳統西醫治療常規,不再單單依賴抗生素等治療手段,完全避免了病人在長期使用抗生素等藥物后產生的毒副作用、過敏反應、耐藥反應等,治療效果均可觀。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