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更衣”了嗎?
古時人們著裝不便,每欲入茅廁前需寬衣解帶,故將排便委婉地稱為“更衣”。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更衣”的那些事。人食五谷雜糧,排五臟六腑之糟粕,大便的情況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臟腑的虛實寒熱。清代陳修園《十問歌》提到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可見大便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診斷依據。下面筆者帶大家從中醫的角度辨證識別大便的好壞。
一、排便次數:
1.排便次數減少,每次間隔時間延長,或排便困難時,稱之為便秘。便秘伴腹痛,按壓時加重,口干、燥熱明顯,提示腸道實熱;或打嗝呈酸腐味,飲食積滯不化,大便阻于腸內難以下達。中醫常用火麻仁、大黃瀉下通便;雞內金、山楂消食化積。猶如清除管道之淤積,上下通暢,則大便得以自下。實熱日久則耗傷陰液,腸道如干涸之河流,大便干澀難以排出。中藥用麥冬、生地滋陰增液以潤腸通便,正如增水以使干涸之河流流動。亦有老年人或產后、術后體弱者,解大便時無力,腸道傳導不利,大便難以排出,常并見頭暈、乏力、少氣等癥,用黃芪、當歸益氣補血。
2.大便次數增加,不成形甚至如水樣,稱之為泄瀉。若大便稀薄不臭,伴畏寒,多是受涼后寒濕所致,“寒者熱之”,此時可用藿香、蘇葉、生姜之類溫中散寒祛濕。大便臭穢、肛門處灼熱,小便黃,則是濕熱蘊結腸道,“熱者寒之”,可用黃連、黃芩之品清熱燥濕。或因飲食不慎,腹痛泄瀉,便后腹痛減輕,大便夾有不消化食物,可用雞內金、麥芽消食止瀉。
二、排便性狀:
若大便時干時稀,或先干結后稀薄,多為脾氣虧虛,脾胃之氣運行不暢所致,可用黨參、陳皮以健脾行氣。若大便泄瀉,夾未消化食物,除飲食不慎外,脾腎陽虛亦可導致,后者同時可見畏寒、面色蒼白、腰膝酸冷等癥,予以干姜、肉豆蔻、吳茱萸以溫脾暖腎。若大便色暗紅、紫黑,多為脾氣虧虛,不能統攝血液,需用健脾益氣止血之品。若大便前后見鮮紅色液體,則多為大腸濕熱、風燥之證,予以地榆、槐花之類。
然則,大便沒有絕對的好壞標準,需結合自身前后大便情況判斷。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兩個同樣犯便秘的患者,因年齡、居住環境、體質、大便表現等不同,其治療方法則不一樣,不是一兩味藥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需因人、因時、因地治療,專人專藥。若你也有這類的問題,還是早重視比較好哦!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