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的原則
中醫學歷來就重視預防,早在《內經》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強調“防患于未然”。《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1、未病先防
就是在疾病未發生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疾病的發生,關系到邪正兩個方面。邪氣是導致疾病的重要條件,而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原因和根據。外邪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治未病,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調養身體,提高正氣抗邪能力,另一方面要防止病邪的侵害。
2、既病防變
是指如果疾病已經發生,則應爭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
治則是指疾病的治療法則。它是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精神指導下制定的,對臨床治療立法、處方、用藥,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一、治病求本
是指尋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針對根本原因進行治療。在臨床運用這一治則時,必須正確掌握“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和“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治”等情況。
二、扶正與祛邪
疾病的過程,是正氣與邪氣矛盾雙方相互斗爭的過程。因而治療疾病,就要扶助正氣,祛除邪氣,改變邪正雙方的力量對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轉化。
三、調整陰陽
疾病的發生,從根本上說是陰陽的相對平衡遭到破壞,出現偏勝偏衰的結果。因此,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促進陰平陽秘,乃是臨床治療的根本法則之一。
四、調整臟腑功能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與臟,腑與腑,臟與腑之間在生理上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因此,注意調整各臟腑之間的關系,使其功能協調,才能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五、調理氣血關系
氣血是各臟腑及其它組織功能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氣血各有其功能,又相互為用。調理氣血是以“有余瀉之,不足補之”為原則,使它們的關系恢復協調。
六、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由于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時令氣候、地理環境等,尤其是患者個體的體質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更大。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把這些方面的因素考慮進去,對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區別對待,以制定出適宜的治療方法。
上面就是對中醫養生治未病的原則的介紹,通過了解之后我們知道對疾病的治療和預防都是要掌握好方法,并且針對不同的疾病和不同的人所產生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另外身體出現不適的時候不能自己盲目的食用藥物,要到中醫院診斷和治療。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