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經典】《黃帝內經·素問》——痹論篇(節選)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原文:
黃帝問曰:痹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帝曰:內舍五藏六府,何氣使然?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脾;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
釋義:
黃帝問道:痹是怎樣發生的?岐伯回答說:風寒濕三種邪氣夾雜相合侵襲人體而發為痹證。以風邪偏盛的為行痹,以寒邪偏盛的為痛痹,以濕邪偏盛的為著痹。
黃帝說:痹有五種,是什么道理?岐伯說:在冬季遇邪發病的為骨痹;在春季遇邪發病的為筋痹;在夏季遇邪發病的為脈痹;在長夏遇邪發病的為肌痹;在秋季遇邪發病的為皮痹。
黃帝說:痹邪向內入侵五臟六腑,是什么氣使之這樣呢?岐伯說:五臟與外在的五體相合,五體痹病久而不愈,邪氣內侵相應之臟。所以,骨痹不愈,重感邪氣,邪氣內侵于腎;筋痹不愈,重感邪氣,邪氣內侵于肝;脈痹不愈,重感邪氣,邪氣內侵于心;肌痹不愈,重感邪氣,邪氣內侵于脾;皮痹不愈,重感邪氣,邪氣內侵于肺。所謂內臟痹證,是各臟在主旺季節重感風寒濕邪氣而形成的。
文字 :黃曉丹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