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技術】我院首例顱內動脈瘤患者康復出院
病情回顧
患者劉某某,女性,56歲,因發現左側頸內動脈眼動脈段動脈瘤4個月于9月12日入住我院腦病二科(神經外科)。入院后經過討論實施開顱動脈瘤夾閉術,由于患者動脈瘤位于眼動脈段,位置深,術中磨除前床突、視神經管,剪開遠近環,暴露眼動脈,探查發現動脈瘤包含在海綿竇內,頸內動脈松解困難,使用動脈瘤夾夾閉動脈瘤風險極大,有致命性難以控制的大出血的風險,與家屬溝通后立即改行血管內治療,經過約2小時的介入治療,順利栓塞動脈瘤。9月29日患者拆線后完全康復出院。
什么是腦動脈瘤?
腦動脈瘤(aneurysm)作為臨床高死亡率疾病之一,臨床發病率逐年升高,就學術研究可見,破裂腦動脈瘤發生率在8-10/10萬例左右,破裂腦動脈瘤死亡率超過40%,對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危害,超過15.0%的破裂腦動脈瘤患者,均在未達到醫院時已經死亡,過半數患者后遺癥較嚴重,造成腦組織細胞不可逆轉的損傷。
動脈瘤是指動脈系統血管壁發生局限性或彌漫性膨出、擴張、搏動性腫塊等疾病。腦動脈瘤患者顱內血管壁存在病變或薄弱點,病灶位置長時間受到動脈血流的沖擊,造成其血管壁發生破裂,血管壁結構受損,血管壁膨出,進而形成腦動脈瘤,長此以往,患者病灶位置血管壁破裂,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腦動脈瘤主要分為囊性動脈瘤、梭形動脈瘤等,其中,囊性動脈瘤是顱內最為常見的動脈瘤之一,約占全部腦動脈瘤的80.0%以上,多為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囊性腦動脈瘤包括動脈瘤瘤頸與瘤體2部分,動脈瘤瘤頸是指動脈瘤與血管相連接的位置,腦動脈瘤體是所膨出在血管之外的瘤球。梭形腦動脈瘤臨床發生比例相對較小,是指在腦血管中某一段位置發生環狀血管壁膨出,受到膨出的影響,動脈血管呈現出兩頭細、中間粗的狀態,看上去仿佛梭子,故稱之為梭形動脈瘤,梭形動脈瘤無腦動脈瘤頸與瘤體的分別,與囊性腦動脈瘤相比,梭形腦動脈瘤發生破裂的比例相對較低。
根據動脈瘤破裂與否,可分為未破裂動脈瘤與破裂動脈瘤,前者最為常見。未破裂動脈瘤臨床癥狀不明顯,但如果動脈瘤壓迫神經,可造成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如眼球活動障礙,睜眼困難,視力下降等。破裂動脈瘤患者的血液經由血管壁裂口進入到顱內,發病兇險,治療難度較大,患者主要表現劇烈頭痛、惡心嘔吐、昏迷甚至死亡。
腦動脈瘤的治療
動脈瘤的治療方式現在主要有兩種:
1、開顱手術治療,將動脈瘤從瘤頸處進行夾閉;
2、血管內介入治療,將動脈瘤栓塞;兩種方式各有其優缺點,需根據病人情況及手術醫生的擅長點進行選擇。
圖文 | 王建榮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